最近2018中文字幕免费看手机,亚洲熟妇av一区,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三里屯、石家莊、呼家樓……村、莊、屯有啥區(qū)別?
習(xí)以為常的地名背后可能隱藏著鮮少被人關(guān)注的有趣故事:有些以著名的地標性建筑命名的地名,當建筑消失時,歷史的痕跡卻得以在地名中保存;有些直率地將樣貌融合在名字里的地名,讓人一看到就能在腦海里繪制一幅生動的立體地圖……每個表示地名的漢字都能夠“獨當一面”“各司其職”地記錄著其獨有的歷史和地形信息。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4/8/26/20240826022133-b95bea40-4484-4e56-a541-669d6ad2d18d.png

三里屯、石家莊、呼家樓……村、莊、屯有啥區(qū)別?

鹿欣一    2024-08-29

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地名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標識,更是歷史文化和地理特征的載體,而漢字往往又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濃縮起豐富的信息。通過對地名的細致觀察,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每一個地名都不是“白起”的!

有人聚集就叫“村”嗎?

人是社會性動物,從古至今,人們往往聚集在一起來完成生產(chǎn)活動,而光是對人們群聚生活的地點就有村、莊、屯、寨等多種叫法……

“村”是自然聚集而成。“村”在古代又寫作“邨(cūn)”,可見“村”與“屯”有關(guān)聯(lián)。其實,“村”就是“屯”的后起分化字。“屯”在漢魏時代已經(jīng)相當普及,“村”這個分化字也就應(yīng)運而生?!度龂?middot;魏書·鄭渾傳》中就有“村落齊整如一”的記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也說“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到了唐代,城市的居民區(qū)叫做“里”,農(nóng)村的居民點叫做“村”,于是“村”在唐代就成了正式的基層行政組織,如今“村”也作為基層行政單位的稱謂被廣泛使用。生活在一個“村”的人大多數(shù)擁有相同的姓,因此,有很多“村”是以姓氏來命名的,比如“崔村”“祁村”等;也有的“村”是以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實體來命名的,比如“深溝村”“棉山村”等。

比“村”還早出現(xiàn)的“屯”,最初也是聚集的意思,聚駐守也稱“屯”。自漢代以來,由于屯田制度,軍隊開始開墾種田。后來又從軍隊開墾發(fā)展為無地農(nóng)民集體耕種官田或墾荒,即所謂“民屯”。屯田之處,久而久之就成為人群聚居之地,這類居民點就以“屯”為名。如今,很多地名中都有“屯”字,比如北京的三里屯等等,而地名中含“屯”量最多的當屬東北地區(qū),學(xué)者王雅林曾說,東北地區(qū)的屯名大多形成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大規(guī)模移民開荒時期,多以開荒經(jīng)營者的姓或姓名、外號來命名,如何家屯、張老虎屯等;也有以最早出現(xiàn)的建筑物或人工標記命名的,如北官房屯、三撮房屯等;還有以屯型、地貌、區(qū)位和立屯時的戶數(shù)等命名的,如大四井子屯、獨一處屯、二龍屯等。

“莊”在古漢語中指四通八達的道路,或指郊野的住宅、別墅,也指皇室、官員等所占有的大片土地。后來,耕種莊田的農(nóng)戶(也就是所謂的“莊戶”“莊家”)形成的村落,也開始用“莊”命名

有柵欄圍住的叫“寨”,寨子通常依山傍水而建,隱藏在群山之中,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存。“寨”本來寫作“柴”,唐代詩人有一首著名的詩《鹿柴(zhài)》,其中的“柴”就通“寨”,指用樹木圍成的柵欄,是由“柴”的本義“枯枝”引申而來。在古代,“寨”也多指行軍作戰(zhàn)中臨時用木柴之類的材料圍起來的防御工事,因為所用材料不如石頭等穩(wěn)固結(jié)實,所以往往帶有臨時性,必要時可以“拔寨而走”。指村莊的“寨”的形成也與軍事有關(guān)——“軍隊扎寨”的選址地點,一般具有較高的軍事價值,會有軍隊在此長期駐守,在此基礎(chǔ)上慢慢也就發(fā)展成了供百姓居住的村莊。我們熟知的“九寨溝”就是因為有九個藏族村寨坐落在高山湖泊中而得名。據(jù)考證,這些村寨居民的祖先原本生活在阿尼瑪卿山腳下一個強悍的部落中。唐初,松贊干布東征松州時,他們被留在了白水江畔,也就相當于在此安營扎寨,逐漸發(fā)展、繁衍生息。

地名中的強勢影響者

讀到這里,我們似乎發(fā)現(xiàn)軍事活動在地名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別急!還有堡、營、樓等地名稱謂也和軍事活動息息相關(guān)。

帶有圍墻的叫“堡”,“堡”字從“保”,具有保護功能,是用土建成的軍事防御工事。而“堡”在建筑形制規(guī)模、地理位置上都具有便于人口聚集的優(yōu)勢,所以,遺留下來的邊墻遺址中很多都帶“堡”字。

具有圓形特征的,外圈圍以塹壕和矮墻的叫“營”。據(jù)考古發(fā)掘,原始公社時期,同一氏族在一起聚居地點的布局多呈圓形,外圈圍以塹壕和短垣,這就是所說的“帀居”。這種“帀居”叫“邑”,其形式叫“營”,后來塹深墻高、面積擴大之后就叫“城”了。因此,“營”有圍繞義,《史記·五帝本紀》說“以師兵為營衛(wèi)”,“營衛(wèi)”就是環(huán)衛(wèi)。在“邑”“城”等詞出現(xiàn)之后,“營”的意思就局限于軍隊了。軍隊駐扎時在四周掘塹筑壘以環(huán)衛(wèi),這就叫做“營”,《后漢書·樊宏傳》中就有“作營塹以自守”。

“樓”最初并不是像今天一樣指房屋建筑,而多指具有瞭望防御功能的、具有一定高度的建筑。比如“樓車”是有望樓的車,用來瞭望觀察軍隊所圍困的城池或敵營的動向?!秳㈨w·軍略篇》有“視城中則有云梯飛樓”,“飛樓”就是這種瞭望樓。這種“樓”只是高臺,上邊沒有屋頂,顯然是僅供偵察使用,不能用來居住。雖然瞭望樓與今天的樓房不同,但是今天的樓房顯然是從瞭望樓演化而來的。到戰(zhàn)國末年,供居住的“樓”就出現(xiàn)了,如《荀子·賦》“志愛公利,重樓疏堂”和《陌上?!?ldquo;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中的“樓”顯然就都是供居住使用的,與今天的樓房類似。

還有一些“樓”是兼具防御與居住功能的,比如開平碉樓、福建土樓等。全國著名僑鄉(xiāng)開平,常受到臺風(fēng)等洪澇災(zāi)害的侵擾,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也帶來了匪盜橫行的問題。因此,當?shù)鼐用裥藿司哂蟹篮榉辣I功能的碉樓——門窗窄小、墻身厚實,并在墻體上設(shè)有槍眼,頂層多設(shè)有瞭望臺,還配備了火藥炮、石塊、銅鐘、報警器、發(fā)電機、探照燈等防衛(wèi)裝置。福建土樓也具有“多開窗,開小窗”的特點,同時在制高點設(shè)置瞭望臺,用于觀察周圍環(huán)境和敵情。

一眼識別交通要塞

稱作“店”的地方通常在歷史上曾設(shè)有驛站或街市。早期的“店”,有賣商貨之類,也有提供餐飲住宿的客棧、旅館之類,還有既賣貨又接待旅客的店,叫“店舍”“店家”等。

宋代開始,商業(yè)興盛,各地開店設(shè)鋪的現(xiàn)象更為普遍,又因為“店”往往是某一地較為顯著的地方,用“店”來命名地名也就由此產(chǎn)生。比如在四川城鄉(xiāng)各地留存或沿用的古地名中,就有很多含有“店”字。民國三十三年(1944)印制的《成都市郊外地圖》中,就有“曾家店”“崔家店”“槐樹店”“高飯店”“茶店子”等20多處含有“店”字的地名。稱作“店”的地方往往是交通便利之處,人員流動密集也方便做生意。河南省中南部有一個駐馬店市,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譽,因歷史上設(shè)皇家驛站而得名。駐馬店初名苧麻店,明朝在此設(shè)驛站駐馬,改名駐馬店。打開地圖我們就能夠發(fā)現(xiàn)其確實幾乎位于中國南北向的中間地帶,古為交通要沖,今天也仍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鐵路線、高速線,省道、縣道在此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傳遞公文信件的驛站叫“鋪”。“鋪”作為驛站的名稱,金、元時已有,明代盛行。顧炎武《日知錄·驛傳》中記載“今時十里一鋪,設(shè)卒以遞公文”,意思是說每十里就有一個驛站,安排有專門的人員負責(zé)傳遞官方文件。“鋪”在古代驛站體系中通常是較小的站點,不過,規(guī)模雖小,地位卻很重要。同時“鋪”也指較小的零售點或手工作坊,今日的“店鋪”一詞就取用了這層意思。

見字如“面”

有些人體部位詞,也常被用作地名,形象地記錄著地形信息。比如,“口”也常被用于地名,通常指出入某地要經(jīng)過的地方;“頂”通常指某地最高的地方;“背”表示描述的對象在某地理實體的背面。

“頭”是人體部位詞,指人的頭部,引申指物體的“頂端”或“一端”,表示方位時也指“里邊”。當“頭”在地名中出現(xiàn)時就會十分形象,多指某地的一端或前端。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有個沙頭鎮(zhèn),“沙頭”在明清時期稱“沙頭堡”,早在北宋建隆元年(960)至嘉祐年間(1056—1063)就已經(jīng)有漁民群居在此。沙頭位于南海區(qū)的南部,屬北江流域的沖積平原,土地由流沙沉積形成,西樵山馬頭崗伸入江中攔截,此處成為聚沙之首,因而得名“沙頭”。

與“頭”對應(yīng)的還有“尾”,多指某地的末端。廈門的沙坡尾是廈門港的源起之地,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自古以來就作為當?shù)貪O民休息的避風(fēng)港。它位于廈門島南部沙灘的最末端,所在之處就是因沙子色白如玉,被稱為玉沙坡,后來被一條溪流截為沙坡頭和沙坡尾兩段,其中沙坡尾成為舊時軍港所在,沙坡頭的海灘則早已消失。

我們習(xí)以為常的地名背后可能隱藏著鮮少被人關(guān)注的有趣故事:有些以著名的地標性建筑命名的地名,當建筑消失時,歷史的痕跡卻得以在地名中保存;有些直率地將樣貌融合在名字里的地名,讓人一看到就能在腦海里繪制一幅生動的立體地圖……每個表示地名的漢字都能夠“獨當一面”“各司其職”地記錄著其獨有的歷史和地形信息。

這下不會弄混了吧~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地名呢,快來評論區(qū)分享!

參考文獻

1.周琦、姜維公:《帶“堡”字地名折射出的歷史信息》,《地域文化研究》2023年第1期。

2.徐平:《巴蜀風(fēng)土雜記》,巴蜀書社,2022年。

3.向顯桃:《滄桑的歲月》,南海出版公司,2021年。

4.薛國屏編著:《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

5.李治平:《解字說詞》,巴蜀書社,2020年。

6.顧家德:《九寨溝的歷史與來歷》,《河北企業(yè)》2000年第8期,

7.張靖華:《湖與山》,天津大學(xué)出版社,2019年。

8.陳寧、鄧俊杰、鄭凱瑩,《南海地名的區(qū)域特征——以沙頭為例》,《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版)2014年第1期。

9.王鳳陽:《古辭辨》,中華書局,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