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曜 2024-09-12
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近日各地中小學紛紛開學,迎來“神獸歸籠”。對于開始上課的“神獸”們而言,課本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課本的編寫問題也是從古至今都受到高度重視。有時候,中央大員甚至會直接編寫課本,比如秦朝丞相李斯就曾經(jīng)編寫了識字課本《蒼頡篇》。
李斯為什么要編寫小學識字課本
秦統(tǒng)一了六國之后,為了強化統(tǒng)一采取了很多措施。作為秦始皇的左膀右臂,李斯非常支持這些措施,其中不少內(nèi)容就來自他本人,比如“書同文”。當時中國流行的文字主要是篆書,被稱為“大篆”。不過,大篆筆畫繁瑣,而且各國所用的大篆有不少的差別,李斯就向秦始皇建議,把那些和秦國文字差異較大的文字統(tǒng)統(tǒng)廢掉,采用新的字體:小篆。秦始皇采納了這個建議,然后就把這個任務(wù)交給了李斯。因此,小篆這種新的字體主要就是由李斯等人編制的。
李斯在文字、書法方面,還是有些功底的。在他年輕時,他的父親看他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就在衙門之中給他謀求了一個掌管文書的刀筆吏的工作,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竹簡上刻刻畫畫,也算是很有經(jīng)驗了。從秦始皇那里領(lǐng)了任務(wù)后,李斯就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把一些過于繁難的大篆進行了改造,于是小篆這種字體就出現(xiàn)了。
李斯在對大篆進行規(guī)范化和簡化的同時,也充分考慮了這種字體的藝術(shù)性,所以直到今天,篆書仍然是一種非常受重視的書體,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一些隆重的場合中。后世公認李斯既是小篆的開創(chuàng)者,也是篆書的集大成者。后世的篆書家班固、蔡邕等人都深受他的影響,南梁的書畫家袁昂曾經(jīng)說“李斯書世為冠蓋”,清代的書法家錢冰則說“學篆書者,當以秦相李斯為正宗”。
新的字體研究出來了,接下來李斯等就要想辦法來進行推廣了。首先是皇帝帶頭。秦始皇在一統(tǒng)之后,到處巡游,同時在各地留下一些詔書,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刻寫在山體上或者石碑上,如《泰山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等,這些碑刻就都是用小篆刻成的,而且大部分出自李斯之手。這些碑刻除了歌頌秦始皇的功績,還有一種提供規(guī)范字體、讓百姓觀摩學習的功能。在秦朝各類公文之中,采用的也都是小篆字體。
除此之外,推廣字體還必須“從娃娃抓起”——給孩子們編訂規(guī)范的識字課本。這個任務(wù)自然又落到了李斯頭上。于是,李斯就編寫了小學生識字課本:《蒼頡篇》。
《蒼頡篇》都說了點啥
顧名思義,這本書之所以被稱為《蒼頡篇》,那一定是和蒼頡(后世多稱倉頡)這位有些神話色彩的“造字第一人”有關(guān)系的。的確,這本書的第一句就提到了蒼頡:“蒼頡作書”。這也是這部識字課本得名的由來。當時除了李斯所寫的《蒼頡篇》之外,還有另外兩個人也編寫了小學識字課本,分別是中車府令趙高的《爰歷篇》和太史胡毋敬的《博學篇》,這兩篇的命名與《蒼頡篇》相似,也是取正文的前兩個字。不過后兩者的影響遠不及《蒼頡篇》,后來它們被漢代的人們放在一起,統(tǒng)稱《蒼頡篇》,或者稱“秦三蒼”。
《蒼頡篇》主要是一部字書,據(jù)考證全書一共3300字左右,沒有重復的字。作為一部小學識字課本,它編排呈現(xiàn)的方式是四個字一句的韻文,以便兒童誦讀記憶,例如第一章前面幾句是:
“蒼頡作書,以教后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勉力諷誦,晝夜勿置。茍務(wù)成史,計會辯治。”
顯然,這是一種夾敘夾議的敘述風格,文章不僅敘述了蒼頡造字,還對進行學習的兒童進行了教誨,讓他們必須隨時保持學習的狀態(tài)。此后的各章節(jié)大都是這樣一種風格。有人看了《蒼頡篇》之后不禁感慨:中國的學生們不容易可不是一天兩天了,至少從秦朝開始,他們就開始“卷”了。
不過,《蒼頡篇》的內(nèi)容并不是一直都有邏輯的,后面有不少內(nèi)容是為了識字而放在一起,主要是同義詞、近義詞等,以方便兒童進行辨析、對比、聯(lián)想,沒有什么意義關(guān)聯(lián),如第37章前幾句:
“涓滿汏濡,襦依孂婧。倓我臭伏,泄兇訬輕。錦繡繢縵,紃綸組纓。”
這樣的情況也表明《蒼頡篇》作為早期的識字課本,還帶有原始的特點。
從內(nèi)容來說,《蒼頡篇》雖然被定位為一本小學識字課本,但是,內(nèi)容卻并不淺顯,而是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精神風貌與各方面的發(fā)展狀況,從這個角度而言,《蒼頡篇》也成為后世人們了解秦代社會各方面狀況的重要資料。例如《蒼頡篇》的第一章其實就是秦代的勸學篇。“勸學”一直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禮記》《呂氏春秋》《論語》之中就有相關(guān)敘述,儒學大師荀子更是有專門的《勸學篇》?!渡n頡篇》把勸學放在了第一章,這是一種傳承,表明了秦代時期統(tǒng)治者對于兒童學習的重視。
除了教育思想之外,人們從《蒼頡篇》中還可以看到其他的情況,比如從“卜筮兆占,祟在社場。寇賊盜殺,捕獄問諒”,人們可以從中了解到當時的宗教、司法等內(nèi)容;從“徑路沖術(shù),街巷垣蘠。開閉門閭,闕廷廟郎”中依稀可以了解當時的交通、建筑方面的情況;從“朔時日月,星晨紀綱。冬寒夏暑,玄氣陰陽”,則可以約略知道當時的氣候與四季的變化,等等。
《蒼頡篇》對漢字的發(fā)展影響多大
今天,小學生們在識字時都要學習和掌握漢字的各個部首,在查字典時,部首就是索引和“路線圖”。部首規(guī)則是中國文字學史上最重要的規(guī)則之一,而這也是從《蒼頡篇》開始萌芽的。如前文所述,《蒼頡篇》把許多有相同組成部分的字放在了一起,部首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苗頭。這個特點被后來漢代的一部重要的兒童識字課本《急就篇》所繼承,該書的作者是漢元帝時期的黃門令史游。史游在編寫《急就篇》的時候,充分參考了《蒼頡篇》,也把許多有同樣部首的字放在了一起。不過,真正發(fā)現(xiàn)并確立這個規(guī)則的人則是東漢學者許慎,他在其著作《說文解字》之中第一次明確了部首制這個規(guī)則。許慎在詳細地研究了《蒼頡篇》和《急就篇》等字書的基礎(chǔ)上,正式提出“其建首也,立為一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牽條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jù)形系聯(lián)”的部首制原則,從而使?jié)h字的研究與創(chuàng)制走上了科學化的道路,部首制規(guī)則也成為后世編撰詞典的基本原則。
人們都知道創(chuàng)制漢字的方法為“六書”,這個方法也是許慎等學者在對《蒼頡篇》等字書的研究基礎(chǔ)上,結(jié)合前人的研究而將其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說文解字》以篆字為主,這些篆字主要來自《蒼頡篇》《爰歷篇》《博學篇》《急就篇》等。在許慎眼中,《蒼頡篇》有著特殊的地位,因此,他將《蒼頡篇》中的大部分字列為“正字”,即最規(guī)范的字。在對這些字進行分析的基礎(chǔ)上,許慎結(jié)合了其他學者的研究,提出了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六種漢字的造字方法,并用這個理論分析了9353個漢字的構(gòu)造。雖然也有學者認為,轉(zhuǎn)注和假借是漢字的使用方法,而不是創(chuàng)造方法,但是“六書”說仍然為人們提供了分析漢字體系的科學方法。直到今天,簡化漢字中的一半左右仍然是符合“六書”理論的。
部首制、六書這些理論,是由許慎等學者在研究《蒼頡篇》等著作的基礎(chǔ)上提出來的,這些理論不僅讓人們能夠更加科學地分析漢字的構(gòu)造與發(fā)展演化,同時也對漢字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延續(xù)至今的影響。
《蒼頡篇》還是《倉頡篇》
有人可能會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這本書的書名,有《蒼頡篇》和《倉頡篇》兩種。到底哪一種才是“正宗”呢?
由于《蒼頡篇》的重要性,從漢朝開始,研究它的人就越來越多,還有不少人對之進行增補,出現(xiàn)了所謂的“漢三蒼”,同時各種各樣的帶有注釋的版本也越來越多??梢源_定的是,截至西漢時期,各種書籍中都是“蒼頡”。不過,在這樣一個漫長的傳播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不同的寫法也是在所難免的,其實古人也沒有現(xiàn)代人的那種精確的概念,語言的運用也不像現(xiàn)代那樣嚴格,比如古文之中大量存在著通假字。那么,“倉頡”這個詞又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呢?有學者進行檢索之后認為,可能是東漢的學者王充和班固首先用了這個詞。王充的《論衡》中用“蒼頡”5次,“倉頡”15次,班固的《漢書》中用“蒼頡”12次,用“倉頡”2次。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是“蒼頡”“倉頡”并用。有了這些“大咖”在先,此后各朝各代的學者也開始“蒼頡”“倉頡”并用了。雖然這兩個詞的混用狀況越來越多,但是一些注重考證的學者仍然重視兩者的區(qū)分,比如在十三經(jīng)注疏中,“蒼頡”“倉頡”的出現(xiàn)比就為40:2。
由此可見,最初的書名的確應該是《蒼頡篇》,這也得到了考古的證實,在居延漢簡以及玉門花海漢簡之中,本書的書名都是《蒼頡篇》,其中居延漢簡的時間跨度是西漢武帝到東漢光武帝,玉門花海漢簡的時間是西漢前中期。雖然在后來的傳播過程中出現(xiàn)了《倉頡篇》的書名,但在今天的學術(shù)界,用《蒼頡篇》的情況還是更為普遍一些。
想當年,李斯在編寫《蒼頡篇》的時候,大概不會想到,這個小學識字課本竟然會對后世有如此深刻的影響吧。這也正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的一個絕佳例證。
參考文獻:
[1]寧赫.《倉頡篇》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
[2]楊振紅,單印飛.北大漢簡《蒼頡篇·闊錯》的釋讀與章旨[J].歷史研究,2017,(06):167-177.
[3]孫新梅.《蒼頡篇》之流傳與“蒼頡、倉頡”孰是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8,(08):51-56.
[4]祝唯庸.李斯和他一統(tǒng)天下的小篆[J].中國民族博覽,2019,(11):82-85.
[5]許景怡,劉洪強,胡海若等.李斯的小篆書寫與大一統(tǒng)時代背景下的政治命運[J].中國書畫,2021,(01):32-38.
[6]祝永新.漢簡《蒼頡篇》及“蒼頡”相關(guān)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 2021.
[7]韓鑒堂. 中國漢字[M]. 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 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