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18中文字幕免费看手机,亚洲熟妇av一区,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唐僧的寶貝袈裟幾乎沒有穿過,為什么還一直帶著?
在《西游記》的取經(jīng)故事里,唐僧有一件極具傳奇色彩的寶物,那就是錦襕袈裟。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5/10/17/20251017134156-00b8bf18-e29a-4b3b-ae3f-95f2398b884e.png

唐僧的寶貝袈裟幾乎沒有穿過,為什么還一直帶著?

成蹊      2025-10-17     

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在《西游記》的取經(jīng)故事里,唐僧有一件極具傳奇色彩的寶物,那就是錦襕袈裟。讀過原著或看過影視劇的人或許會有疑問,縱觀全程,唐僧極少真正穿上這件袈裟,多數(shù)時候只是將其妥善收藏,可即便如此,他卻始終將其帶在身邊,從未丟棄,讓人疑問:這是為什么呢?

壓箱禮服:袈裟是啥?啥時候才能穿?

按佛教老規(guī)矩,袈裟本是印度僧人隨身的“三衣”總稱,也就是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這三件衣服,各自有不同用途。安陀會是五條布縫的“內(nèi)衣”,干活、睡覺時穿;郁多羅僧是七條布的“上衣”,日常禮拜、聽經(jīng)時穿;最講究的是僧伽梨,九條到二十五條布縫的“大衣”,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正裝”,只有托缽化緣、見國王或者重大佛事才會穿。玄奘那身錦襕袈裟,就是觀世音菩薩說“閑時折疊,遇圣才穿”的僧伽梨,難怪平時舍不得拿出來。

影視作品中玄奘所穿的普通僧衣。來源/紀(jì)錄片《玄奘之路》

袈裟傳到中國后,沒有一直保持印度原樣,早早就跟著漢地的風(fēng)俗“入鄉(xiāng)隨俗”了。先說顏色,印度原版袈裟講究“壞色”,就是不用青、黃、赤、白、黑這五種“正色”,專門染成渾濁的雜色,比如用樹葉、果漿調(diào)的木蘭色,為的是“毀其形好,僧俗有別”,讓僧人斷了對服飾的貪念。但到了漢傳佛教這里,顏色慢慢有了講究,現(xiàn)在咱們看到的僧伽梨多是赤色,七條衣、五條衣常用黃色,既保留了“壞色”傳統(tǒng),又符合中國人的審美。

形制上變化更大。印度的袈裟要“繞身三匝”,可中國氣候與印度不同,冬天冷不說,傳統(tǒng)禮儀也不興露胳膊露肩。隋唐開始,袈裟的長度就悄悄變短了,不再追求“繞三匝”,更注重象征性。畢竟僧人里面要穿袍服,袈裟更多是披在外面當(dāng)“法服”,尺寸小一點反而方便。還有袈裟上的“田相”紋路,也是漢地慢慢定型的,五條衣是一長一短拼布,七條衣二長一短,大衣三長一短,像一塊塊整齊的稻田,所以也叫“福田衣”,寓意僧人能為眾生種“善因”,這可是印度早期“縵衣”(沒田相的袈裟)沒有的講究。

材質(zhì)上也跟隨物產(chǎn)差異發(fā)生變化。佛教剛傳入時,中國僧人用麻布做袈裟,到了宋朝,棉花普及后就改成棉布;要是遇到信徒布施絲綢,也會做成更精致的袈裟。不過不管用啥料,“樸素”的原則沒丟,早期還有“糞掃衣”的傳統(tǒng),就是撿別人丟棄的破布縫補(bǔ)成衣,提醒僧人安于清貧。

佛陀弟子身穿袈裟。來源/易縣三彩羅漢像,大英博物館藏

因此,“講究”的袈裟,只有正式場合才會拿出來“亮相”。比如唐代僧人,要是被皇帝召見或參加大型法會,肯定要穿最正式的僧伽梨;平時在寺里干活、念經(jīng),穿七條衣或五條衣就夠了。最風(fēng)光的要數(shù)“賜紫袈裟”,唐代官制里,三品以上官員才能穿紫衣服,因此皇帝也會把紫色袈裟賜給高僧。唐詩里說“滿朝朱紫貴”,能穿上皇帝賜的紫袈裟,在當(dāng)時的僧人里堪稱“頂流”,既顯佛法威嚴(yán),也透著朝廷對佛教的重視。

玄奘帶著錦襕袈裟西天取經(jīng),不常穿正是因為它太正式。趕路時風(fēng)餐露宿,穿樸素僧袍更方便;可一旦遇到國王、高僧,或者到了靈山見佛祖,這件“僧伽梨”就成了必備的禮儀服飾。難怪玄奘再累也會好好帶著,畢竟這可不是普通的“行李”,而是他取經(jīng)路上最莊重的“精神徽章”。

師徒四人取經(jīng)成功時,唐僧身著“寶貝袈裟”。來源/影視劇《西游記》1986年版

日常穿著:從漢服演變而來的“聽衣

另一個問題來了,既然玄奘不輕易穿錦襕袈裟,那他趕路、念經(jīng)時裹的素色寬袍是啥?其實這正是唐代僧人最常穿的“聽衣”。與袈裟這類“正裝”不同,聽衣是僧人“隨俗改穿”的日常服,照著漢服的樣子改,舒服又實用。

純金單輪十二環(huán)錫杖。來源/法門寺博物館

要聊聽衣,得先搞懂它和“制衣”(袈裟)的區(qū)別。制衣是佛陀定的“三衣”,是必須遵守的規(guī)矩;聽衣則是“靈活選項”,只要符合戒律,能順著當(dāng)?shù)仫L(fēng)俗改。唐代僧人日常穿的基本都是聽衣,畢竟袈裟要“遇圣才穿”,平時掃地、念經(jīng)、化緣,穿聽衣才方便。當(dāng)時的聽衣主要有三類:海青、直裰(duō)、偏衫,每一種都帶著濃濃的漢服影子,藏著不少貼心設(shè)計。

最常見的“海青”簡直是漢服的“僧版改良款”,腰寬袖闊,圓領(lǐng)方襟,跟漢代袍服幾乎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但它比普通漢服多了不少佛教細(xì)節(jié),袖口是縫死的,不像俗家袍子那樣敞著,刮風(fēng)時不灌風(fēng),干活時也不會勾到東西;衣領(lǐng)叫“三寶領(lǐng)”,用三層布疊著縫,暗合“佛、法、僧”三寶,既結(jié)實耐穿,又有象征意義;衣領(lǐng)前面還繡著五十三道藍(lán)線,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講的是善財童子拜訪五十三位名師求道的故事,既添了佛法味,又讓衣領(lǐng)不容易磨破。

海青的適用場景特別廣,堪稱唐代僧人的萬能常服。在寺里日常走動,比如去齋堂吃飯、跟同門聊佛法;或做些輕活,像整理經(jīng)卷、給佛像擦灰;就算出門化緣,穿件青黑色海青走在路上,既顯僧人身份,又不會像穿袈裟那樣惹眼。而且穿海青還有規(guī)矩,在家居士只能穿青黑色,只有廟里的長老才能穿黃褐色,顏色一看,就能分清身份高低,既守了禮儀,又不張揚(yáng)。

菱地飛鳥紋綾海青衣。來源/中國絲綢博物館

再說說“直裰”,這衣服是聽衣里的“實用派代表”,是把漢服的“偏衫”和“裙”拼起來改的。最早印度僧人穿“僧祇支”,只蓋左肩,露著右肩,可中國不興露胳膊,北魏時宮人就給僧祇支加了右袖,變成兩袖齊全的“偏衫”;后來僧人覺得光穿偏衫沒下裝不方便,又把偏衫和裙子縫在一起,就成了直裰。它既有上衣的袖子,又有下裝的裙身,彎腰干活不卡襠,走路時裙擺也不會絆腿,簡直是為日常勞作量身定做的。

直裰在唐代僧人的生活里,出場率比海青還高。在田里種菜、在院里掃地,穿直裰不怕弄臟;去山下挑水、幫村民做點雜活,穿直裰行動利索;就算在禪房里打坐,寬松的直裰也比緊繃的衣服舒服。從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能看到,不少弟子像穿的就是直裰,有的是半袖,露出里面偏衫的窄袖;有的是長袖,胳膊上還搭塊帔帛,既實用又好看。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里更常見,畫中僧人要么穿直裰挑水,要么穿直裰講經(jīng),透著一股煙火氣,完全沒有穿袈裟時的莊重感。

莫高窟第323窟主室北壁(局部)。來源/“數(shù)字敦煌”資源庫

還有“偏衫”,算是聽衣里的“輕便款”,是直裰的“前身”,也是從漢服改來的。它交領(lǐng)右衽,袖子窄窄的,比海青輕便,比直裰簡潔,特別適合做細(xì)活。比如在藏經(jīng)閣整理經(jīng)書,翻頁時窄袖子不會勾到紙張;在禪房里抄經(jīng),胳膊動起來也靈活;就算夏天天熱,穿件薄布偏衫,也比穿厚海青涼快。偏衫還常跟其他聽衣搭配穿,里面穿件貼身布衫,外面套偏衫,再系條腰帶,既整齊又保暖,從炳靈寺石窟的唐代弟子像上能看到,不少僧人都這么穿,里面的偏衫露出交領(lǐng),外面再披件薄薄的上衣,清爽又利落。

再看《西游記》里的玄奘,趕路時穿的其實就是聽衣,素色的圓領(lǐng)袍,寬袖子,跟唐代僧人日常穿的海青、直裰一模一樣。要是他天天披袈裟趕路,不僅扛不住風(fēng)吹日曬,還容易招來妖怪搶寶;穿聽衣既低調(diào)又舒服,正好符合“日常便服”的規(guī)矩。這也難怪唐代詩人寫僧人,總提“方袍”“衲衣”(聽衣的別稱),卻很少寫袈裟,畢竟詩人看到的僧人,大多是在田里勞作、在廟里念經(jīng)的日常模樣,穿的都是這些帶著漢服影子的聽衣,透著一股平和樸素的生活氣。

師徒四人西行途中用飯,唐僧著聽衣。來源/影視劇《西游記》1986年版

西行便服:平民日常藏著的煙火氣

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西行時,穿的不僅有“聽衣”,還有平民衣服。在風(fēng)沙漫天的路上,平民服飾有時比僧袍更實用。

玄奘像,南宋。來源/《玄奘三藏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隋唐西北平民的衣裝,最講究“因地制宜”。就拿頭上所戴來說,男子日常最常戴的是能遮風(fēng)擋沙的笠子和幞頭。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里的船夫、纖夫,頭上都頂著圓圓的笠子,這種用竹篾或蘆葦編成的帽子,既能擋住西北毒辣的太陽,又能在起風(fēng)沙時護(hù)著頭發(fā),簡直是勞作必備。要是趕上稍微正式點的場合,比如去集市趕集,男人們就會裹上幞頭,一塊布往頭上一纏,前面扎緊、后面垂著,既利落又顯精神,就連戍邊的兵士,朝廷發(fā)放的衣物里也少不了“幞頭”這一項,可見它有多普及。

西北平民只選舒服耐穿的衣服。男子最常穿的是“衫”,尤其是短衫,長度到膝蓋上下,兩側(cè)還開著衩,不管是在田里耕作,還是在作坊里織布,抬手抬腿都方便。莫高窟壁畫上耕作的農(nóng)民、修房子的泥匠,穿的都是這種短衫,有的還在外面套一件“半臂”。這是一種短袖外套,長不過腰,兩袖只到肘部,干活時套著能擋點寒風(fēng),熱了隨手一脫也省事,連戍邊的兵士,軍裝里都少不了半臂。

莫高窟第116窟主室北壁(局部),白袍內(nèi)暗紅帶碧斕的半臂衣。來源/《因時而衣中國服飾的搭配》,故宮博物院

下身的褲子更有講究,平民穿的“袴(kù)”分單袴和復(fù)袴(夾褲),褲管都做得比較窄,這樣走路、騎馬才利索。要是家里條件差點,買不起完整的袴子,就穿“裈(kūn)”,也就是有襠的短褲,直接貼身穿,雖然看著樸素,卻比沒襠的“脛衣”方便多了。

唐,白花綾裈。來源/美國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藏

隋唐時期,最能體現(xiàn)“西北特色”的還要數(shù)腳上穿的。這里的平民可不像中原人常穿絲履,而是以皮靴、麻鞋、草鞋為主。皮靴大多是沒靴筒的“皮鞋”,用牛皮簡單縫制,耐穿還防水,不管是走在戈壁灘的碎石路上,還是踩在田間的泥地里,都不怕磨壞。敦煌雇工契里就常把“皮鞋壹量”當(dāng)作雇工的工錢之一,可見它在平民生活里的重要性。要是平時在家干活,大家就穿麻鞋或草鞋,麻鞋用麻線編織,透氣又便宜;草鞋則是用麥稈或芨芨草編的,下雨下雪天穿還能防滑,雖然樸素,卻比任何華麗的鞋子都接地氣。

回望《西游記》里玄奘的錦襕袈裟,再看看隋唐西北平民的日常衣裝,忽然明白,袈裟是一種精神符號,而聽衣、平民服飾才是日常選擇。從玄奘的袈裟配法會、聽衣適日常,到平民的笠子擋風(fēng)沙、皮鞋耐奔波,服飾的選擇始終圍繞不同的場景展開。這種對禮儀的尊重、對生活的適配,也是唐僧歷經(jīng)萬難也要西行取經(jīng)的精神動力。

玄奘穿越沙漠。來源/紀(jì)錄片《玄奘之路》

參考文獻(xiàn):

①葉嬌:《唐五代西北平民服飾淺談》,《求索》2010年8月。

②宋東:《佛教中國化視域下的僧衣演變研究——以濟(jì)南靈巖寺彩塑羅漢群像僧衣為中心》,《中國宗教》2023年12月。

③孫茂霞:《漢傳佛教僧衣漫談》,《中國宗教》2016年8月。

④陳悅新:《龍門石窟唐代佛像著衣類型》,《文物》2020年第7期。

⑤張含悅:《唐代弟子像法服的橫披式上衣——以佛教石窟造像及壁畫為例》,《敦煌研究》2023年第2期。

⑥李寧:《3-7世紀(jì)高昌服飾文化研究》,西北大學(xué)2011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

⑦劉燁:《基于<全唐詩>的唐代服飾研究》,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9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