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華 2025-04-03
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前不久,蔡明因常年不吃早飯導致膽摘除的新聞令很多網(wǎng)友深感“靈魂痛擊”。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好好吃飯”已經(jīng)成為一句十分真誠的關切,而在此基礎上,“好好吃早飯”就是進階版的“對自己好一點”。
來源/愛奇藝《一路繁花》
相傳,歷史上諸葛亮就因為長期不好好吃飯而影響了健康。盡管在民間傳說里,從北方的鍋盔到南方的擂茶,許多美食都和諸葛亮有著密切關系,大家早上習慣吃的包子饅頭也被視為諸葛亮首創(chuàng),但根據(jù)史料記載,諸葛亮北伐時“夙夜憂嘆”,工作忙起來連早飯都顧不上吃了。這樣的飲食習慣也對他的身體產(chǎn)生了嚴重的影響,從醫(yī)學角度看,諸葛亮生前出現(xiàn)的嘔血、暈厥、食少等癥狀,都符合慢性消化疾病的表現(xiàn),如消化性潰瘍或胃部疾病。這些疾病與他長期處于“食少”狀態(tài)、飲食習慣不規(guī)律應該有很大關系。據(jù)《晉書》記載,諸葛亮到了晚年,每天的飯量僅有三四升米。魏晉時期的一升,約合現(xiàn)在的0.2公升,算下來3升米0.6公升,每公升大米重約1.7斤,0.6公升大米的重量約為1.02斤,即約510克,每天只吃一點主食還缺乏足夠的營養(yǎng)攝入,也難怪魏軍統(tǒng)帥司馬懿聽聞此消息后斷言:“其將死也!”而諸葛亮也果然在54歲時就逝世,雖實現(xiàn)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諾言,卻也讓后世深感“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
圖/央視版《三國演義》電視劇
古人一天幾頓飯?反正早飯得吃好
對生活節(jié)奏快、壓力大的現(xiàn)代人來說,用路邊攤的餅、便利店的包子對付早餐往往是常態(tài),晚餐反而吃得分量十足,這種吃法其實并不利于健康。“早吃好,晚吃少”的養(yǎng)生之道,已經(jīng)被古人輕松拿捏。那他們是怎么吃早餐的呢?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繪有貍貓紋樣的漆盤,上面寫有“君幸食”的字樣,像是喵星人在提醒人們:“吃好喝好啊!”
“民以食為天”的觀念由來已久,不過古人并不是從一開始就貫徹一日三餐制的,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一日兩餐是主流,倒是比較符合現(xiàn)代“8+16進食法”(將用餐固定在8小時之內(nèi))的理念。上古時人們?nèi)粘龆?,日入而息,進食習慣旨在適應當時的生產(chǎn)力需要。一晝夜被分為八個時段:旦(或“明”)、大食、大采、中日、昃(zè)、小食、小采、夕。這八個時段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根據(jù)人們的日?;顒右?guī)律而定。“大采”和“小采”是上下午的勞作時間,對應的兩餐分別就是“大食”和“小食”,分別在日出之后、日中之前和日昃之后,差不多相當于現(xiàn)代時間制的7至9時、15至17時。
周公輔成王庖廚圖畫像石。來源/故宮博物院
從“大”和“小”能夠看出,上午的一餐通常較為豐盛,下午一餐比較簡單,平民一般是吃早上的剩飯,免得再次生火浪費柴草。先秦時期,早餐叫饔(yōng),又名朝食,下午餐叫飧(sūn)。《左傳·成公二年》中的“齊侯曰:余姑剪滅此而朝食”,意思就是等我先打敗晉軍再吃早飯。后來,“滅此朝食”就成為形容斗志堅決的成語,而不是字面上不吃早飯的意思。
《公羊傳》記載:晉靈公派勇士刺殺趙盾,來到趙府,暢通無阻,沒有把守;窺探室內(nèi),看到趙盾正在吃“魚飧”。勇士曰:“嘻,子誠仁人也。吾入子之大門,則無人焉;入子之閨,則無人也;上子之堂,則無人焉;是子之易也。子為晉國重卿,而食魚飧,是子之儉也。”趙盾身為高官,下午餐卻并未烹羊宰牛,僅吃一條魚,確屬節(jié)儉之至,令刺殺者深感為難,既不能殺國之重臣,又不能違背國君命令,只能自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治階級雖然能實現(xiàn)一日三餐,卻不是早、午、晚三餐,而是增加一次夜餐,以飲酒作樂為主,旨在豐富夜生活?!蛾套哟呵?middot;內(nèi)篇雜上》記載:“景公飲酒,夜,移於晏子。”晏子見國君深夜來訪,以為出了什么大事,身穿禮服出迎,齊景公說:“酒醴之味,金石之聲,愿與夫子樂之。”卻遭到晏子的拒絕。齊景公很好說話,馬上移駕司馬穰苴家,穰苴也以為出現(xiàn)戰(zhàn)亂,披甲拿戟立于門前,聽說只是找他喝酒,也拒絕了。齊景公雖然很為下屬的恪盡職守而滿意,卻沒法和他們共同飲酒作樂,只好去梁丘據(jù)家。這位倒是充分起到了氣氛組的作用,左手抱琴,右手拿竽,邊走邊唱,出門迎接,齊景公總算喝了一場痛快酒。
陶庖廚俑。來源/故宮博物院
吃粥養(yǎng)生,持續(xù)千年
晚上大吃大喝、早上空腹高臥的習慣,也不利于健康。那么,早上吃什么才對身體最適宜?在古人看來,最佳的養(yǎng)生之道莫過于吃粥。雖然根據(jù)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角度看,粥存在著升糖指數(shù)高、營養(yǎng)密度低的缺點,但需要結(jié)合時代特征來下定論。在物質(zhì)尚不豐富、人們攝入營養(yǎng)普遍不足的古代,粥具有方便烹飪、易于消化的功效,也可以在其中加入菜、果、肉等配料,為它賦予一定的食療效果。李時珍《本草綱目》載:
“五更粥,補虛羸,暖胃益人。”
“糯米、秫米、黍米粥,甘溫無毒,能益氣,治脾胃虛寒泄利吐逆等癥;粳米、秈米、粟米、粱米粥,甘溫無毒,能益氣,利小便,止煩渴,養(yǎng)脾胃。”
早餐。曾亦嘉攝,已獲授權(quán)
可見,用不同食材熬粥,對健康均有助益。
不同食材熬制的粥。攝影/pixabay,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何以解宿齋,一杯云母粥。”用礦石入粥似乎顯得有些不可思議,因此也有人認為,“云母”是白米粥的別稱。白居易早餐的粥還會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做調(diào)整,如《春寒》中寫道:“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新沐浴》中則是:“先進酒一杯,次舉粥一甌。”
白居易畫像。來源/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北宋首都東京汴梁有著豐富的早餐供市民選擇,天不亮即可購買,而粥可以說是位列眾多早點中的C位,“酒店多點燈燭沽賣,每分不過二十文,并粥飯點心”,此外也有類似無米之粥、用果品和藥料熬制的“煎點湯茶藥”等。南宋陸游不僅寫下了至今備受各個品牌粥店歡迎的詩句:“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還寫過“晨齋枸杞一杯羹”,比起保溫杯里泡枸杞,用枸杞熬粥顯得更為有效。
明代宮廷還專設“卯時膳”,用小米粥、茯苓糕調(diào)養(yǎng)脾胃,和現(xiàn)代人的養(yǎng)生吃法已經(jīng)很接近了。到了清代,屢試不第的蒲松齡還將小米粥配清炒蔬菜視為每天早上的享受:“粟米汲水炊白粥,園蔬登俎帶黃花。”
皇家“打工人”早餐,不得不對付
吃粥花的時間比較長,早上著急上班怎么辦?難道古人也有打卡壓力?還真有。現(xiàn)代人的上班時間通常為8-9點,但古代官員需要在每天的卯時(早上5-7點)到官衙簽到,稱為“點卯”。在地方任職的話,點卯還可以相對隨意一些,可以細嚼慢咽吃個早飯,但京官的壓力就比較大了,遲到有挨罰、免職的風險。
在這樣的情況下,像諸葛亮那樣廢寢忘食的畢竟不多見,大多數(shù)官員還是采取速戰(zhàn)速決吃早餐的辦法。唐人韋絢在《劉賓客嘉話錄》中寫了丞相劉晏上班路上吃蒸餅的故事:
“劉仆射晏五鼓入朝,時寒,中路見賣蒸胡餅之處,勢氣騰輝,使人買之,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且謂同列曰:‘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顯然,在時人看來,上班路上偷偷摸摸吃餅有損形象。但好在對劉晏的仕途沒有太大影響,相比之下,早他幾十年的武周時代四品官員張衡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因退朝,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則天降敕:‘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
這位很可能早上也沒來得及吃飯,想趁著時間還早,墊點吃的,卻因為在馬上吃蒸餅成了顯眼包,導致丟了官。
有時,帝王也會為大臣解決“工作餐”,后周世宗柴榮就下過一道詔書:“文武百官,今后凡遇入閣日,宜賜廊餐。”明代也有“每日視朝,奏事畢,賜百官食”的記載,但沒有堅持太久,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就因禮部上奏而叫停。
清代官員上朝時間早,凌晨便需起床,穿戴整齊奔赴紫禁城,令宮廷附近的早餐生意興隆,和現(xiàn)代打工人出了地鐵匆忙買點吃的奔赴工位的景象異曲同工。東華門、西華門附近都有早點攤,西華門內(nèi)的隆宗門更為豐富。光緒朝的舉人壽森在詞中寫道:
“前朝憶,憶得出隆宗。蘇造肉香麻餅熱,炒肝腸爛杏茶濃,鋪猷日初紅。”
“乾清門外東曰景運,西曰隆宗。隆宗門外照壁后,于黎明時,有蘇拉戴紅帽賣食物,為奔走小吏調(diào)饑之所,各種食物之美,至今人稱道不衰,殆饑者甘食也。”
隆宗門和與之相對的景運門之間的區(qū)域,正好將皇宮分出了外朝和后宮,不用擔心在這里喝杏仁茶會遇到宮里的妃嬪。盡管壽森所寫的食物至今仍然是老北京備受歡迎的早餐美食,但想象一下身著朝服、頸掛朝珠的大臣們蹲坐在小凳子上,喝著炒肝、吃著燒餅夾肉的景象,還是有點滑稽。
影視劇中清朝官員吃早飯的畫面。來源/電視劇《走向共和》截圖
如果他們不上朝,在家吃的其實也差不多,據(jù)溥杰回憶,王府的早餐也是外賣食品:
“每日早餐(即早點),則是不分大人小孩,每人都有從外面買來的油炸果和馬蹄燒餅各兩份和一桶粥并一些咸菜。”
大臣們紛紛聚在隆宗門外吃早餐,可能也和官方提供的早餐質(zhì)量不好有關,光緒進士何剛德在《春明夢錄》里寫道:
“余每到軍機處啟事,其廊下必排燒餅油扎果數(shù)盤,為備樞臣召見下時作點心也。古人宰相堂餐,斷不如是之節(jié)儉。”
這些燒餅、油條看來不知道放了多久,只是擺擺樣子而已。
那清宮御膳房的烹飪水平具體如何?可以通過一件看似荒謬的真事來體現(xiàn)。咸豐元年(1851),京城一個賣饅頭的小販王庫兒偶然撿到了鑾儀司校尉袁士棟的腰牌。這塊腰牌是被袁士棟的同事外出采買時拿錯丟失的,袁士棟發(fā)現(xiàn)后也沒有上報,而是找理由重新做了一塊。王庫兒很有經(jīng)濟頭腦,并沒有將腰牌送還公家,而是抓住機遇,把饅頭賣進了看似戒備森嚴的皇宮。他做的饅頭大概口味不錯,每天都售賣一空,主顧既有太監(jiān)宮女,也有散朝后的大臣,甚至還有妃嬪派宮女來代購的。這樣一賣兩三年,從來沒有遭到任何干涉。隨著生意做大做強,他的哥哥也加入了賣饅頭的行列,攤子甚至擺到了皇帝眼皮底下的隆宗門。如果不是宮里開展“治安大檢查”,王庫兒的饅頭生意可能還會繼續(xù)做下去,由于咸豐皇帝下令要求嚴查宮內(nèi)人員身份,他的冒名腰牌終于敗露。不過,王庫兒并沒有遭遇殺身之禍,僅是被杖責(一說流放)。當然,現(xiàn)在成為京城網(wǎng)紅美食的“宮門口饅頭”和王庫兒并沒有傳承關系。
早餐。曾亦嘉攝,已獲授權(quán)
看似簡單、常常被現(xiàn)代人忽略的早餐,卻也關系著最基本的健康。好好吃飯,就從新一天的早晨開始吧。
參考書籍:
[1] 陳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餐制及飲食方式[J].文史知識,2020,(第9期).
[2] 張其昀.“旰食”及古兩餐制疏證[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9).
[3] 李國榮.事故頻發(fā)的清代紫禁城[J].書摘,2004,(第12期).
[4] 皇上吃什么. 李舒主編, 福桃叢書,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8